今年,六十岁的批评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在《收获》杂志第六期交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民谣》。熟悉他的朋友玩笑说,就开头那句“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王尧已经说了快二十年。这一次,他终于回到了少年时的乡村,在“未名河”的北岸徘徊,在码头上眺望,找到了他的“民谣”。
“别看这小说王尧写了十几年,小说中的具体时间很短,指向了1972年。地点则落在了码头上。”批评家程德培说,“我”坐在码头,左顾右盼。从码头向左看,是外公家的革命史,从码头向右看,是小镇上奶奶家的家族史。这两头来源牵涉到中国村镇的传统和秩序。王尧又安排了两次大火,一把火烧了外公那边的天宁寺,那里有革命烈士墓和“谁是叛徒”的秘密,另一把火发生在奶奶那边的石板街,奶奶一家的家庭成分和命运因此改变。
在程德培看来,《民谣》前三卷是正文,第四卷是“我”的情感教育的补充,也是“我”在撰写队史以外的阅读史的补充。“第四卷对我来说非常有意思,因为我和王尧的阅读史几乎是一样的。但我好奇的是,没有这段历史经历的读者怎么看待《民谣》。”
2006年,《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第一册在兰州发布,藏学泰斗、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认为这项成果“怎么评价都不为高”。法国敦煌学家今枝由郎评价说“这对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清华大学学者沈卫荣言“其出版惠及学界,功在千秋”。
上世纪70年代,藏学研究大家王尧先生随周恩来总理访问法国,从法国带回一部分敦煌藏文写卷复印件。这些复印件主要是从法国学者巴考等著《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和《法藏敦煌藏文写卷选刊》中选取,主要记录了吐蕃时期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内容。这些资料成为我国敦煌藏文研究的首批文献。
对敦煌藏文文献的出版,学术界一片赞扬之声。2006年在兰州举行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第一册发布会上,王尧教授认为这项成果“怎么评价都不为高”,敦煌学家今枝由郎说“这对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沈卫荣言“其出版惠及学界,功在千秋”。
在聊天中,王尧多次提及汪曾祺喜欢做菜招待朋友,王尧说自己也很喜欢,“汪曾祺认为,没有鱼是不能招待朋友的,他觉得无鱼不成席。但是我认为没有鱼也是可以招待的,毕竟北方的朋友就不喜欢吃鱼嘛。”王尧聊起这些生活话题总是哈哈大笑。
“所谓的记忆都是被遗忘的,我们只能做到对记忆残余的模仿,只能做到这样。”程德培说,王尧努力地想在《民谣》里还原1970年代初的中国村镇,并说出了“历史是故事,人物是细节”这样的话,“我对这话有些不接受,但是我能理解他有关还原的愿望有多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