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十岁的批评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在《收获》杂志第六期交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民谣》。熟悉他的朋友玩笑说,就开头那句“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王尧已经说了快二十年。这一次,他终于回到了少年时的乡村,在“未名河”的北岸徘徊,在码头上眺望,找到了他的“民谣”。
2006年,《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第一册在兰州发布,藏学泰斗、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认为这项成果“怎么评价都不为高”。法国敦煌学家今枝由郎评价说“这对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清华大学学者沈卫荣言“其出版惠及学界,功在千秋”。
上世纪70年代,藏学研究大家王尧先生随周恩来总理访问法国,从法国带回一部分敦煌藏文写卷复印件。这些复印件主要是从法国学者巴考等著《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和《法藏敦煌藏文写卷选刊》中选取,主要记录了吐蕃时期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内容。这些资料成为我国敦煌藏文研究的首批文献。
对敦煌藏文文献的出版,学术界一片赞扬之声。2006年在兰州举行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第一册发布会上,王尧教授认为这项成果“怎么评价都不为高”,敦煌学家今枝由郎说“这对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沈卫荣言“其出版惠及学界,功在千秋”。
在聊天中,王尧多次提及汪曾祺喜欢做菜招待朋友,王尧说自己也很喜欢,“汪曾祺认为,没有鱼是不能招待朋友的,他觉得无鱼不成席。但是我认为没有鱼也是可以招待的,毕竟北方的朋友就不喜欢吃鱼嘛。”王尧聊起这些生活话题总是哈哈大笑。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发现,不少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写自己的回忆。她有时候就问他们,你预备把这样的作品给谁看?因为在她看来,有的作者也许准确描述了当年的细节,但时隔多年,如果自己的想法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么哪怕是同时期经历过同样生活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文字不一定有很多营养。但在《民谣》里,王尧给更多年龄层的读者构筑了理解历史、理解时代的途径。“王尧这一代人经历了剧烈波动的时代,他们格外关注‘我’与历史的关系。所有的学养和思考,融入了小说的多层次表达,并提供了时代记忆、细节表达背后的思想力量的深度。”
2018年,王尧凭《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汪曾祺的故乡在高邮,与王尧的出生地东台相距不远。王尧说,两地有许多水乡共同的特色,“因为地缘上的亲近,看到他那些风俗化的描写,我就很亲切。看他的文字有一种在场的情景感,仿佛回到了老家,遇到了很熟悉的邻家老先生,聊了起来,我向他请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