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文革,青岛市各剧团都停戏闹革命,张秀云成为被“革命”的对象。1971年,青岛市柳腔剧团被撤销。七十年代末,青岛市委宣传部决定恢复柳腔剧种,成立即墨县柳腔剧团,组建建团领导小组,张秀云是该组成员之一。1984年张秀云组织成立青岛张秀云柳腔剧团。培养了陈芳、由爱美等一批优秀学员。
还不到20岁,刘淑琴就进入成立不久的青岛市柳腔剧团,与著名柳腔演员张秀云、宋询光、张喜云、管秀兰齐名成为柳腔的五大名角。
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的进京演出,大大提高了柳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青岛柳腔迎来了巅峰时期。“马谭张裘赵”是北京京剧团的五大头牌。青岛人民也为青岛市柳腔剧团评出了五大头牌,那就是“二张宋管刘”,即张秀云、张喜云、宋洵光、管秀兰、刘淑琴。
1954年8月,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金簪记》获优秀演员奖,1956年第二届山东省戏曲观摩大会演出《割袍》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张秀云主演的《赵美蓉观灯》一戏被选为代表地方戏剧种晋京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贺龙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两次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张秀云与周总理同桌就餐,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对柳腔的肯定。1960年代表青岛市文艺界,出席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代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及合影留念(毛泽东接见张秀云的照片,文革中丢失)。此后,张秀云的柳腔事业蒸蒸日上,达到事业上的巅峰。
“代理家长”也叫“合适成年人”。在失足孩子们倍感彷徨和焦虑的时候,他们会参与到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监督司法机关规范司法行为、协助司法人员与涉案未成年人进行沟通、配合司法机关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维护孩子们的合法权益。2009年,鞍山市铁东区人民检察院启动适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合适成年人”法律保障制度机制,建立了辽宁省首家未成年人关护基地。铁东区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秀云等8位老“关工”人被聘为“合适成年人”。11年间,人员有来有往,只有张秀云依然坚守岗位,甘做孩子们的“代理家长”。
张秀云,青岛市柳腔剧团(前身为青岛金星柳腔剧团)副团长,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享受高干待遇。1928年生人,三岁开始跟养父母学戏(茂腔),五岁登台演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舞台生涯的磨炼,生活环境的影响,她对戏曲的爱好逐渐加深,对戏曲的知识逐渐拓宽,十三岁时已成为台柱子,同年便由茂腔改唱柳腔。张秀云喜爱各种地方戏的剧种,在改唱柳腔戏时吸收了部分地方戏的精髓唱腔巧妙地运用到柳腔的唱腔中,并能与柳腔的曲调相融合,形成柳腔的新板式。